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大作家、奇人秦俊(八)

    南阳刘季     2018-08-26 17:06:54     浏览:3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南阳刘季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
    奇人秦俊(八)


    为师为范

    春种、夏忙、秋收、冬藏。大作家秦俊,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耕耘,储藏满满。现已年过花甲,虽说耳顺,但依然年轻态。从小到老不识闲的他,守勤抱朴,学富五车,笔耕不辍!

    他朴实无华!

    如今虽为市级领导、享誉全国的知名作家,秦俊依然平民心态,衣食住行,言谈举止还带着泥土的芳香,不怕人笑他土气。

    一次在南阳宾馆正要开会,有人找秦俊,问到在门口的市委副书记,副书记笑着说:“你进去瞧瞧,看谁最像村支书的,就是他。”那人果然一找就准,在场的人忍俊不禁,哈哈大笑!

    前些天一位同事看了《奇人秦俊》,见到我说:“我认识他,有一年在东方红影院听他做报告,能说得很,但人土得很,说话也土,一看就是西四县的”。

    不过现在按这个思路找他估计不奏效了,大作家虽不穿华服戴名表,但气度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!

    秦俊的强项是写作,两千年前的人都让他写活了。当然也能说,但这还不是他的特长。

    他乡音不改!

    北大讲课回来后,他美滋滋地说:“北京人能听懂南阳话,没想到北大学生也爱听我的课,听得可认真了。”

    那肯定,学霸们怕不认真就听不懂您老人家说的啥。您那国家的“guāi”,估计不少学霸不明白您老说的是他们中的哪个“乖”。

    一次在上海科技大礼堂作报告,面对一千多听众,秦俊仍是一口南阳腔。他起初还担心上海人听不懂,怕中途退场的多,谁知两个多小时的讲话,被掌声打断了近二十次。结束后,他问一听众能听懂多少,人家说能听懂百分之四十。秦俊问他是哪里人,回答说老家是开封。秦俊感叹道:”估计上海本地人连百分之三十都听不懂。他们可能也是揣摩点意思,上海人真的素质高,很友好,没人中途退场,给面子。”大作家真是魅力爆表!

    秦俊也试着用普通话讲课,但他说感觉太别扭了,没有南阳话说着发挥得好,心里也舒服。其实他还是带点邓州白牛音的南阳话!秦始皇真伟大,统一文字真的了不起,任你哪里的方言,写到纸上一目了然。

    几次谈话说到白河,他说成白牛。他根本就没意识到这个问题。是呀,你能分得清是白牛还是白河养育了大作家?

    他业精于勤!

    自认识作家以来,我亲见他的忙碌。几次拜访他,都因找他的人太多,谈工作,接电话,不能畅谈。刚开始我们一见他接电话或者来人就主动回避,后来他让我们就在旁边坐着等。我们也见识了秦主任工作的忙碌。后来只得电话联系。饭桌上等上菜的间隙,他还拿出书稿修改。

    他的一同事说:“秦主任平时工作那么忙,我们都看着呢。不知哪来的时间写作,估计都是在晚上九点以后吧.”

    嫂夫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:“他就不闲着,出差回来,我放下包都要先休息休息。他是放下包就去看书或写作,勤奋得很。”

    秦俊自己说,他是在晚上、周末、节假日安静的时候进行创作的。毋庸置疑,是三余三上,积沙成塔,集腋成裘,持之以恒才花儿绽放。

    我看到他办公室有一袋子油笔芯,好奇,问哪来的。他说这是从2014年至今,写《春秋五霸》以来用完的笔芯。

    铁杵磨成针,这功夫也太深!


         他坚韧不拔!


    搞地方志是一个苦差事。研究地方志早期,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上路,走村串巷。刚入职时,条件差,跑郑州,上开封,下县城,都是到车站坐大客车,人多时只能一路挤挤抗抗地站着。这些都不算啥,苦出身的秦俊受得了这些路途颠簸。


   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伤了自尊,但他也承受了!


    写《别廷芳演义》时,一位在宛西工作过的副部级领导知道后,让人给他传话,说要敢写别廷芳,就要到胡耀邦总书记那里告他。秦俊想自己没做亏心事,不怕谁敲门。历经坎坷此书终于面世,结果这位领导看后对他大加赞赏,回南阳时还叫他一起吃饭,相谈甚欢,化敌为友了!


  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中央号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秦俊就想编一本《南阳英烈谱》。经筛选,其中一位先烈叫王庚先,是辛亥革命时河南革命军副司令,为辛亥革命做出很大贡献,后被别廷芳民团杀害。王庚先是邓县人,是帝王作家姚雪垠的岳父。


    当时材料难找,秦俊就怀着崇敬的心情给同乡兼偶像的姚雪垠写信,希望得到帮助。快出书时也没等到消息。秦俊发现姚雪垠在给其岳父写的墓志铭中,介绍了王庚先的事迹,写的很好,就把它加上标点符号,加上标题,收入《南阳英烈谱》中,出版后他还把书寄给姚老,请求斧正。


    秦俊善解人意地说:“那时候很多文学青年爱给作家写信,估计姚老都没时间看到信,秘书处理了吧,但书他应该是看到了吧。”


    后来姚老回南阳时见到秦俊,客气地问:“你是学历史的?也是河大毕业的?咱们还是校友呢,基本功不错,敢把我的文章加标点并且还没加错的,在中国不多,有功底。你也可以写历史小说么。一会儿他们要我写字,我也给你写一幅字。”


    我骄傲!原来和这两位大作家都是校友!下面还有位河大校友!


    南阳人杨鹤汀,是辛亥革命后南阳的第一任知府,他大儿子杨廷宝,河大校友,后来到清华,到美国继续深造,是20世纪海内外公认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、世界建筑协会副主席。秦俊要为这对杰出的父子写传记。他风尘仆仆找到时在郑州、颇有建树的杨鹤汀的小儿子,首先自我介绍,说明来意,希望得到帮助,提供些资料。对方估计看他土里土气的,形象也不咋样,说:“我父亲和哥哥的事,我自己都写不了,你能写?”连座也没让,别说喝口水了,就送客了。


    秦俊不气馁,跑了很多地方,想尽办法,找到他们自己都找不到的资料,为二位大师写了传记,分别在河南《文史资料》和《中州今古》上发表。这位杨先生看到后很认可,也很感动,从郑州到南阳找秦俊,结果是二人结为忘年交。


    这秦俊遇到困难是愈挫愈奋,内心强大,磨难中开花。一棵迎客松,一株凤尾竹!



    他虚怀若谷!


    他没有盛气凌人的官架子,也不讲究文人清高,和他相处平易融洽,轻松愉快。


    初识大作家,有种高山仰止的崇敬,不敢多说话,生怕班门弄斧,贻笑大方。第一次见他是在去方城独树的路上。恰值我正在写《故乡旧事》那篇《西游记》中的元素,心存疑惑,就斗胆向他请教:“鲁迅认为孙悟空原型源于桐柏巫支祁的传说,我偏重于新野猴戏,请问您怎么看?”


    谁知他癔症一下,秦俊大专家把南阳的人和事研究个底儿朝天,赵钱孙李周吴郑王,哪家老祖宗他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子丑寅卯,哪料到有人会请教他一只猴子的身世。难道还得研究猪八戒的身世以备顾问不成?


    他问:“我咋都没听说过鲁迅的这个观点,哪里看的?”我说看鲁迅先生书上说的。秦老师就让我告诉他哪篇文章。我回家后仔细查找,短信告诉他。


    看来专家也是有短板的!但是人家虚心,短板也长长了。


    这正是:泰山不让抔土,方能成其大;  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啊!大作家给我这半瓶水还老想咣当的人现身上了一课: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!


    著名作家、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周同宾,是秦俊多年的好友。


    周老师谈秦俊:“首先,秦俊非常勤奋,出版多部小说,共800多万字,已经超过二月河了。他大学时学的历史专业,写历史小说根基比较好,他作品的取材来多源于他研究的历史人物,有历史的真实性,同时还有民间性。他和一般人写的小说不同,不是史学家或历史学者写的历史小说,而是民间出身的当代作家写的历史小说。他的小说很多地方象民间故事,比如《大宋天子­——赵匡胤》中的千里送京娘等,这在以前戏曲里、民间故事里有,正史里不一定有。但为了写赵匡胤这个人物,他都写上了,所以他的小说非常好读。作为一位普通读者很爱看,拿起小说容易读进去。他作品语言正是小说的语言,有点像《水浒传》里的语言,经过加工的白话口语。”


    谈到秦俊的为人,周老师感慨:“秦俊是南阳一大好人呀。我早说过,他是只办好事不办坏事、只种花不栽刺、只搭桥不拆路、十分重情义的人。他有一副热心肠,对朋友以心相待。他的作品正像他和读者敞开心扉在说话一样,那么清新自然流畅!”


    没有文人相轻,只见惺惺相惜!


    秦俊为文为人,堪称楷模!(未完待续)


    秦俊老师和周同宾老师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