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人找车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大作家、奇人秦俊(二)

    南阳刘季     2018-08-26 17:14:01     浏览:13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南阳刘季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奇人秦俊(二)

    自成一体

           秦俊的作品从一面世就畅销到如今,他也成为文坛常青树。他从民间的视角去研究历史,进行创作,自成一体。

           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、著名文艺评论家张炯对秦俊的小说给予高度的评价:“河南南阳的作家,从姚雪垠起,到今天的二月河、秦俊,都致力于历史小说创作,影响是不可低估的。”

           姚雪垠以阶级斗争的角度写《李自成》;二月河从治国的角度写帝王系列。秦俊另辟蹊径,从民间角度写帝王,别有一番滋味。

          这与秦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。

           秦俊来自乡野,能屈就身位,放下身段,用匍匐的姿态去审视人世间。他深谙平民心态,能从民间的角度去解读历史。

    他又是学富五车的历史学者,心思缜密的思想者,才情并茂的文学巨匠,他有能力把各方面揉合在一起,纵横捭阖,恣意挥洒,完美地表达出来,呈献给读者。


    秦俊的作品中带有鲜明的民间烙印。他遵循民间视角的创作方法,令人耳目一新,自成一派,被誉为“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。”


    他以民间的视角、思维、朴素、清新、语言、风格以及民间的狡黠来创作,把不同人群的特点爱好融合进去,符合大众审美,为普通百姓所喜闻乐道。


     他的作品,角度新颖,情节曲折,叙事直接,语言亦庄亦谐,朴实大众,褪尽铅华,素面朝天,轻松有趣,娓娓道来,平铺直叙中现深厚文学底蕴,可谓于无声处闻惊雷!


     他不屑不拘也不愿介入正史稗史之纷争,善于挖掘专业研究者忽视的尘封往事及流传于民间的轶闻趣事,让读者在阅读的快乐中不经意地徜徉史海,领略史海中泛起的朵朵浪花,闻听历史传来的阵阵涛声。


     他的小说结构布局紧凑,情节跌宕,引人入胜,可读性强,也较容易改编成电视剧。《乱世枭雄——别廷芳》改编拍摄成电视剧《别廷芳传奇》后,获河南省首届电视剧大河杯三等奖。《光武帝刘秀》等陆续拍摄。


     由《混世奇才庞振坤》拍成的电视剧,在浙江卫视等频道播出,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喜欢。


     我们知道,正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,大人物的历史,记载的是历史长河中的惊涛骇浪,滚滚洪流。那些转瞬即逝的微波涟漪常常是入不得正史、忽略不记的。秦俊善于史海拾贝,沙中淘金,大人物的小事情,小人物的大事情,都被他妙笔生花,情趣横生。


    评论界认为他:“将忽略的基层社会的历史、普通民众的历史、日常生活的历史和民间文化史掸去灰尘,重新发出熠熠光芒。”


     二月河说秦俊的作品:“通俗而不庸俗,乡土而不泥土;从众而不媚众,入雅而不佞雅。”可谓切中肯綮。


     国内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出版社社长一直关注秦俊的每一部作品。盛赞:“秦俊奇才。大部分作家成名后,或江郎才尽,或作品质量下降,而秦俊却是一部接一部的出,且一部比一部好。”真是一壶陈年的酒,年代越久越醇厚,香越浓!


    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“名流”专版,以《写意秦俊》为标题,对他作了深入报道。


     中国国际广播电台,制作播出他的人物专访长达50分钟。人民网刊登他近7000字的专访。


    《汉武大帝》在香港资讯卫视人文栏目《史海钩沉》连续播讲。


    各界对他的赞誉报道可谓连篇累牍,不胜枚举。但他最喜欢的是读者封他的“以文学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”这顶桂冠!接地气,亲民众!


    冰心说:成功的花儿,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!然而当初她的芽儿,浸透了奋斗的泪水,洒遍了牺牲的血雨。


    回顾秦掌门一路走来,真是奇花异草,风雨兼程。

    广阔天地

         秦俊1954年出生在自古多俊杰的南阳邓州。本该茁壮成长的季节适逢三年自然灾害,营养不良,到成年也没补回来。个低,瘦小,头不大,智商高,奇事多,上学成绩好,考试总第一,老师对他也是另眼相看,关爱有加!

      秦俊课上偷看课外书,老师提问,他对答如流,就不再管他;另一个同学看连环画被老师收缴,就质问说秦俊看书咋不管,老师说,你娃子有人家秦俊那个能劲,我就不管你。

      村里人公认:这娃能里很,睡着了也比一些娃儿醒着时都聪明。于是,“能娃”就成了他的绰号。

      在这乡野僻壤中,懵懂少年虽然物质匮乏,但精神上是相当愉快、回味无穷的。上树掏鸟窝,下河抓螃蟹,结伴偷生产队的甜瓜,摘集体的芝麻刷,那味道,纯天然,无污染,真是唇齿留香到如今。

      呼朋唤友走四里多路上学,跑七八里去看露天电影,也是一路欢歌,不时还穿插个百米友谊赛。皎洁的月光下,生产队的打麦场上,队里的孩子们集体参与,兵分两路,强弱配合,玩点兵点将游戏。作为队长的秦俊也肩负重任,从布阵到进攻防守,要知已知彼,精心布局,其激烈程度直追时下在俄罗斯激战正酣的世界杯足球大战。

      雨雪泥泞时,他头上顶块塑料布,舍不得糟蹋妈妈纳的那双千层底,就赤脚走在泥地冰碴上,到教室门口,两手搓去脚上的泥巴,再拿出来穿上。一件衣服真是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,老大穿完老二穿。穿着带补丁衣服的秦俊也没觉得有啥丢人,村里伙伴们差不多都这样,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抵就是如此吧!

      兄妹六个,嬉戏吵闹,相亲相爱,其乐融融。

      现在有人以悲悯的心态去回顾那时的生活,以为比黄莲还苦,其实错了,穷乡僻壤见识少,容易满足,各得其乐,穷并快乐着,天天美着呢!

      乡间满足不了的是秦俊那强烈的求知欲:没书看。他到处索摸书籍,哪怕是张带字的小纸片,也要捡起来看看。听人说村里瞎眼老五爷有几本古书,宝贝似地压在箱底,舍不得借人。秦俊就到老五爷家,二话不说,把水缸挑得满满的,把门口的菜畦浇得绿油油的,放羊时把老五爷的羊也拉去喂得饱饱。

    老五爷听到脚步声就知道是秦俊来干活了,当然更明白他的用意。一段时间过去,老五爷看秦俊确实是个上进的好孩子,就把书全送给他看。秦俊在小煤油灯下通宵达旦,鼻孔里全是黑煤烟。为了省灯油,做饭时凑着灶火看,多次烧焦了头发和眉毛,他也不以为然。

      这样,他把所有能借到的书籍都看过来,自然就比同龄的孩子知道得多,懂事得也就早。懂事早的孩子就明白肩上的责任。

      为了分担父母的担子,秦俊七八岁时便知道拾羊屎蛋儿挣工分。稍大一点,便开始割草、拾粪、推水磨、拉板车、装窑,农村孩子能干的农活秦俊都会。

      那时,在挑着粪筐的秦俊眼中,一滩粪就是一朵花,眼疾手快才能抢得到。割草,那是一把好手,放学路上顺带就是满满的一箩头,到村边的坑里一淘洗,顺便洗个凉水澡,那清爽真叫得劲,抗到生产队的牛屋前一上称,顶上母亲辛苦一天挣到的工分。

      夏天割麦子,镰刀把比他的腿还长,大中午太阳毒晒,一桶井拔凉水撒上点供销社里买来的糖精,喝下去真叫透心凉;掰包谷穗被叶子剌得满身血道子;大清早在地里摆红薯干冻得双手发木。劳动锻造了他,劳动的收获也使年少的秦俊特有成就感。

      就这样,边上学,边劳动,再搜索点书看,秦俊少年长大了。1973年1月,秦俊结束了求学的历史,在他的母校——邓县白牛高中任代课老师。那一年,他还不到二十一岁。

      代课老师的地位还不如民办老师,仍是农民中的一员。此时命运发生了一大转机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